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保持稳定,但也乏善可陈
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保持稳定,但也乏善可陈。尽管如此,在表面之下,一些预测值自2024年4月以来已得到了重要调整。其中,美国的预测值被上调,这抵消了其他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洲最大国家)预测值的下调。同样,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多种因素导致了中东、中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前景被下调,这些因素包括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生产运输的扰动、冲突与内乱,以及极端的天气事件。亚洲新兴经济体预测值的上调抵消了上述变化。在这些经济体,人工智能领域的大量投资推动了半导体和电子产品需求的激增,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这一趋势得到了中国和印度大量公共投资的支持。五年后的全球增速应能达到3.1%,而这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相比表现平平。
全球通胀持续下行,但许多地区的服务业价格通胀仍居高不下,这表明理解行业动态并相应调整货币政策十分重要,如第二章所讨论的那样。随着全球经济周期性失衡的减弱,近期的政策重点应仔细校准,以确保经济平稳着陆。与此同时,必须开展结构性改革以提振中期增长前景,同时还应保持对最弱势群体的支持。第三章讨论了提高社会对这些改革接受度的策略——这是它们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性的先决条件。
第一章:全球前景与政策
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保持稳定,但也乏善可陈。随着通胀持续下行,平稳着陆已有望实现。尽管如此,风险状况偏向下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恶化;金融市场波动突然上升可能导致金融环境的收紧;中国房地产行业问题可能通过对全球贸易的影响产生全球溢出效应,同时,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经济持续割裂也可能产生全球溢出效应;此外,降通胀进程若受到扰动,可能会阻碍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给财政政策和金融稳定带来挑战。在众多威胁面前,现在是时候推动政策转向了。随着货币政策放松,当局宜调整财政政策,以确保可持续的债务动态并重建缓冲。与任何时候一样,推进结构性改革以促进长期增长并加快绿色转型,仍是一项必要之举。
第二章:大紧缩:来自近期通胀的见解
近期的一次全球性通胀的特点在于:在供给扰动和空前的财政、货币刺激措施下,需求在不同行业间出现了大幅转移。第二章表明,行业价格压力向核心通胀的传导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和变陡对于理解全球通胀的飙升至关重要。这与需求在不同行业间轮动下关键行业遭遇供应瓶颈的情况一致,且因储蓄被提用而得到了推动。本章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新的经验教训,同时也确认了旧有的经验。在各行业普遍出现供应瓶颈且需求强劲的极端情况下,通胀会飙升。不过,收紧政策可以迅速降低通胀,且这么做的产出成本有限。在这些情况之外,当仅有某些特定行业遭遇供给瓶颈时,传统的政策规则表现良好。
第三章:理解结构性改革的社会可接受性
全世界正在努力应对低增长、人口变化,以及与绿色转型、技术转型相关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方迫切需要结构性改革。但近年来,由于公众抵制的增加,改革努力已经减弱。第三章深入探讨了结构性改革的社会可接受性,探讨了公众态度的驱动因素,以及各种增加支持策略的有效性。其发现,公众的抵制往往源于其认知有限、信息错误和缺乏信任,而不是出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本章表明,采取信息沟通策略,提高公众对改革必要性的认识,纠正其对政策运作方式的错误看法,可以增加公众的支持。有效的策略必须得到强大制度框架的支持,该框架要能促进利益相关方和公众的信任以及他们的双向对话。扩大政策制定工具来采纳民众意见,可以提高社会的接受度并促成改革的成功实施。